年終歲首,走訪客戶與各企業老闆聊天,聽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激勵企業的老員工,這些跟隨企業多年的員工,為企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,待遇也水漲船高,但是工作的動力和激情卻一年不如一年,對企業的各種獎勵已經沒任何感覺了。怎麼辦?
如果只是“激勵員工”而不了解員工,肯定是緣木求魚,我們首先要了解的是員工的動力來自何方?
我常常會問企業老闆們一個問題就是:這樣論述是否正確,“美味的食物會激勵老鼠主動去尋覓食物”。
許多人的第一個直覺,認為這個論述肯定是對的,但深入思考後,我們會發現,並不是美味的食物使老鼠千方百計去覓食,而是飢餓感,飢餓感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之一,正是飢餓感驅使著老鼠去尋求解決方案,最後發現只有食物才能解決老鼠的飢餓問題。
同樣,“員工的動力來自何方?”,員工的動力來自於你——經理嗎?答案也是肯定的,但會讓很多人吃一驚,員工的動力來自於他自己,而不是經理,儘管所有的經理都想讓員工很有動力地工作。
這些動力包括:更好的收入讓家庭的生活更美好,更體面的工作讓他在朋友或親友前更有面子,更輕鬆的工作,更好的工作環境等等。
那麼,如果員工的動力來自於他自己,那麼我們經理人的角色是什麼呢?
一個銷售員面對又一個月銷售為零的記錄,無可奈何地對經理說,“我可以把馬拉到河邊,我也可以把馬頭按到水裏,但我無法讓它喝水。”
“什麼?”經理大吃一驚,“你的工作不是把馬拉到河邊,也不是把馬頭按到水裏,你的工作是讓馬感到口渴!”
這是我最喜歡的關於“激勵”的故事,經理在這裡的角色,把“努力工作”與“內在需求”聯繫起來,讓員工了解,“努力工作”是解決“內在需求”的一種重要方法;這裡的潛台詞是,第一步是“讓員工口渴”,第二步是告訴員工“努力工作”可以解決口渴的問題。
這裡有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,員工的“內在需求”是非常主觀的、易變的,因此,你要鎖定員工的“內在需求”,並把這些“內在需求”表面化、可視的、可衡量的。
例如,“更好的收入,讓家庭的生活更美好!”我們需要把這個“內在需求”翻譯成更理性的語言,當然如何翻譯,就是各個經理的手段了,可以有不同的版本:
——主動負擔更多的工作,就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,就有更多的升職可能;
——晉升到更高級別職位,就意味著更高的收入;
如果在本企業服務年限越長,能夠獲得的福利項目就越多;
工作技能水平提高了,就能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;
公司如果上市了,每個人都能成為百萬富翁; ……由此可見,同一種“內在需求”,我們可以把它強化成不同的表象,當然也會引導員工向不同的方向努力。那作為經理的你,應該選擇什麼呢?這就要問你,“你了解你的員工嗎?”
所以,“了解你的員工”就成為激勵員工的第一步,你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來了解你的員工,了解他到底想要什麼,什麼對他而言是重要的,等等。一旦你了解了,你就需要把這些內在的東西顯現出來,然後,你提供解決方案來滿足這些內在需求。
在這個過程中,你可以觀察到你的員工充滿著“動力”,而你所做就稱為“激勵”。
作者:阿保 來源:經濟視點報
留言列表